新刊速览 | 《风景园林》2020-10 深圳特区风景园林40年 | 生态系统服务
《风景园林》2020-10 | 183 Vol.27
专题1:深圳特区风景园林40年
专题2:生态系统服务
本期导览
刊首语
| 深圳特区风景园林 40 年纪念
郑曦
在中国,珠江三角洲具有十分突出的地理位置与资源优势。早在汉代丝绸之路开启之时,雷州半岛最南端的徐闻港繁盛一时,不仅是海陆大宗商货的集散地,还是中国海上丝绸之路的始发地之一。此后,唐代打通岭南与中原沟通的陆路大动脉,始发港逐渐向位于珠江下游的广州迁移,珠江三角洲的发展正式拉开历史帷幕。在海上丝绸之路的推动下,明清时期催生了高度适应珠三角地区地势低洼、水患严重等自然条件的“桑基鱼塘”,构建了区域独特的兼具水利与农业功能的人工–农业生态系统,支撑了珠三角几百年来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繁荣。位于珠江口东岸,曾经管辖着包括今天的深圳、珠海、香港和澳门等地区的“南头古城”正是深圳的前身,这座始建于晋代、有着1 700余年建城史的古城,历代都是深港地区的政治、军事和经济中心。2017年,以“城市共生”为主题的深港城市/建筑双年展(UABB)选址在此,以“城市即展场”为理念,将“南头古城”作为一个“开口”,用艺术魅力植入日常生活以激活古城今世,开启新的社会生态平衡模式。城市设计与建设方式的不断创新与引领正是深圳特区40年发展的一个缩影。
专题1:深圳特区风景园林 40 年
孟兆祯
摘要:在深圳特区成立40周年之际,笔者著文对深圳特区表达挚贺。简要回顾了北京林业大学以孙筱祥教授为主的三代人在鹏城的风景园林实践。以“天人合一”为哲学总纲,仙湖植物园、锦绣中华等设计相地合宜,构园得体,创造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化园林。深圳是风景园林重要的产学研基地,“北林苑”和《风景园林》杂志在此创办并发展。强调在新时期继续坚持中国园林传统特色和循时代创新发展并济,凝聚风景园林力量,投入特区建设,携手共筑中国梦。
关键词:风景园林;传统;天人合一;深圳特区;继往开来
深圳仙湖植物园
何昉
摘要:基于新时代生态文明与绿色发展背景,从中国传统“天人合一”的生态哲学和人类美学的视角,创新研究人与自然、自然与城的关系,提出纯自然、近自然、人工自然和社会自然的“四个自然”方法论,以此来梳理和总结深圳特区40年来风景园林发展和实践的理念及成就;并研究“四个自然”如何在城市综合系统中良性共存,探索践行城市自然保护和韧性构建的创新发展之路,最终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关键词:风景园林;四个自然;自然保护;韧性构建;创新发展;深圳特区
深圳市中心公园(1999 年建成后实景)
| 粤港澳一体化背景下深圳城市自然空间规划的生态学思考
叶枫 李辉 徐艳*
摘要:城市中的自然空间在城市生态格局中具有重要意义。以基于湿地资源调查评价的深圳市湿地资源保护总体规划为例,并在以往城市生态规划和生物多样性保护规划实践经验的基础上,提出了基于生态学角度的城市自然空间保护方法及建议:1)湿地保护规划从“零”突破;2)科学管控城市自然空间,坚持科学保护和合理利用协同发展;3)注重城市自然空间与城市合理的干扰互动,并加强城市自然空间的生物多样性研究和保护。
关键词:风景园林;城市湿地;自然空间规划;城市生态系统;生态设计
深圳的河流湿地
延伸阅读:
[1] 李辉,何昉.城市生态保护区理念与实践[J].风景园林,2015,22(6):33-38.
[2] 千茜,王涛,肖洁舒,等.深圳进入“湾”时代:深圳湾公园景观设计解析[J].风景园林,2011,18(4):32-37.
| 与时俱进,守正创新——“仙湖”及“红云圃”对深圳园林建设的意义
梁仕然
摘要:适逢2020年深圳经济特区建立40周年,通过文献资料结合实地调研,提出“仙湖”及“红云圃”2个案例对深圳早期园林建设具有开拓意义。两者既是中国千年的文人写意自然山水园林理法精髓再现,也是以实践证明、总结传统园林理论的作品,其通过文人造景的手法探索深圳园林之民族性与地方性,创新的理念与兴造技艺也体现了特区的创新精神。所包含的“民族特色”研究对于深圳园林建设而言至今仍是重要课题。
关键词:风景园林;仙湖;植物园;红云圃;深圳;园林民族性;技艺创新
由东向西远眺仙湖植物园“药洲”
延伸阅读:
[1] 何昉,锁秀,梁仕然.那一年春暖花开:孟兆祯院士深圳实践与经验谈[J].风景园林,2014,21(3):18-21.
| 公园里的中心城区——福田公园城市建设路径研究
殷学文 于光宇*
摘要:近年来公园城市开始成为高品质城市发展的重要战略,通过对相关理论背景的研究,并结合福田公园城区规划的项目实践,探讨中心城区建设公园城市面临的问题与挑战。福田区以建设“公园里的中心城区”作为总体愿景,创新性地提出2个层次目标,分别是以绿为底构建公园城区活力网络,整合公园绿地、公共空间与公共服务;以人为本让公园融入城市生活,从“空间营造”到“场景塑造”。通过强化连接、城园融合、活力提升三大策略落实福田公园城市建设发展路径,为中心城区建设公园城市提供借鉴。
关键词:风景园林;公园城市;中心城区;福田区;公园活力区;公园社区;深圳
福田公园城市建设模式
案例
| 基于深圳现代景观实践的公共空间设计探析
李宝章 颜佳*
摘要:深圳作为改革开放初期诞生的新兴城市,几十年来深圳的景观设计实践一直引领国内风景园林行业的发展。40年间,从渔村发展成为国际都市,深圳的城市景观建设与其高速发展的经济体系一样值得深入研究。结合实践经验,阐述现代景观在深圳的发展沿革以及在深圳的景观实践;介绍解决现代性与地域文化之间的矛盾问题所应用的原则与方法;分析东角头街角公园的景观设计实践案例,阐述这种实践路径中现代景观设计的具体技术方法。最后,以面向未来的视角,指出深圳风景园林专业设计实践需要通过跨学科的技术方式解决未来将要面临的复杂性问题。
关键词:风景园林;现代景观;地域文化;本土设计;景观设计实践;深圳
深圳早期现代景观实践
专题2:生态系统服务
| 景观生态网络规划:由空间结构优先转向生态系统服务提升的生态空间体系构建
申佳可 王云才*
摘要:城市扩张带来的生境破坏及生态系统服务水平下降导致城市生态风险加剧。景观生态网络规划成为解决这一矛盾并响应国家生态文明政策的主要途径。基于对现有景观生态网络规划方法及其不足的梳理,提出构建以生态系统服务绩效提升为目标,基于融合功能与结构空间优先级的景观生态网络整体优化的概念与方法框架。该框架回应了国土空间规划体系下对生态空间体系规划的新需求,并强调了4个核心策略:基于城市生态问题的关键生态系统服务诊断、整合生态资源供给与人类社会需求的生态源识别、遵循生态系统服务交付过程并结合城市发展规划的廊道提取与网络结构修正、兼顾网络功能与结构价值最大化的生态用地多情景开发,以探索适应城市扩张、提高生态系统服务绩效的生态网络规划路径。
关键词:风景园林;景观生态网络;生态系统服务;空间优先级;生态空间体系;景观绩效提升;方法框架
以生态系统服务提升为目标与策略的景观生态网络规划的逻辑框架
延伸阅读:
[1] 吕东,王云才,彭震伟.基于适宜性评价的快速城市化地区生态网络格局规划:以吉林长白朝鲜族自治县为例[J].风景园林,2013,20(2):54-59.
[2] 安超,沈清基.基于空间利用生态绩效的绿色基础设施网络构建方法 [J].风景园林,2013,20(2):22-31.
[3] 张云路,马嘉,李雄.面向新时代国土空间规划的城乡绿地系统规划与管控路径探索[J].风景园林,2020,27(1):25-29.
| 公园城市理念下森林生态系统服务功能提升
杜文武 卿腊梅 吴宇航 余婕
摘要:随着城镇化推进,生态空间屡遭蚕食,制约了城市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发挥。森林作为城市中生态–社会效益最为显著的生态系统之一,对公园城市生态服务水平提升至关重要。以公园城市首提地天府新区成都直管区为例,基于公园城市理念以及城市森林的生态–社会属性,初步构建森林生态系统服务评估体系;综合评估结果及森林生境调查,从公园城市森林生态建设的角度出发,提出构建山脉浅丘生境森林、城镇生境森林、道路交通旁生境森林、溪河流生境森林以及湿地生境森林5种典型生境森林类型;同时基于生态系统服务综合评价,明确11个核心森林及其生境构建目标;最后运用最小成本路径模型识别连接生态核心的生态廊道,完善“十一核心—多条绿带”的森林生态网络格局,为天府新区森林生态建设提供科学依据。
关键词:公园城市;森林;生态系统服务;生态 – 社会效益;生境;生态网络;天府新区
现状森林分布图
延伸阅读:
[1] 王敏,侯晓晖,汪洁琼.基于传统生态智慧的江南水网空间韧性机制及实践启示[J].风景园林,2018,25(6):52-57.
| PM2.5 消减效应导向下的城市绿色基础设施网络优化——以湖北省武汉市江汉区为例
戴菲 毕世波 孙培源
摘要:城市绿色基础设施(UGI)在缓解PM2.5颗粒物污染及提供其他生态系统服务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主要依据UGI和PM2.5关联性的既有研究成果,以武汉市典型城区为规划研究对象,构建了基于GIS平台的UGI网络规划实践的空间识别思路,并从提升街区绿地数量与优化绿地形态2个维度提出了基于PM2.5消减的高密度街区UGI优化措施。结果显示:以PM2.5消减为导向,江汉区UGI网络得以优化。其中,绿化覆盖率由23.35%提升至29.96%左右,三维绿量达到约1.15 km2;核心、桥连接占UGI面积的比例分别提升了5.84%、1.15%,孤岛占UGI面积的比例减少了4.32%;江汉区PM2.5消减速率及2018年优良天数均得以提升。首次尝试将PM2.5与绿地相关的理论研究成果应用于UGI规划实践中,提出了以PM2.5消减为导向的城市街区尺度UGI网络优化新思路。
关键词:风景园林;PM2.5;绿色基础设施;生态系统服务;绿地数量;绿地形态;网络规划
绿化覆盖率对 PM2.5 的影响
延伸阅读:
[1] 陈明,胡义,戴菲.城市绿地空间形态对 PM2.5 的消减影响:以武汉市为例[J].风景园林,2019,26(12):74-78.
[2] 杜春兰.降减 PM2.5 的绿色基础设施途径的思索[J].风景园林,2013,20(2):147.
[3] 余新晓.城市森林让城市更加清洁、健康的“肺”[J].风景园林,2013,20(2):150-151.
| 粤港澳大湾区生态系统碳储量时空演变
吴隽宇 张一蕾 江伟康
摘要:作为生态系统服务的重要评价指标之一,碳储量及其变化的研究是近年来全球陆地生态系统碳循环和应对气候变化的重要课题。在人类活动干扰和气候变化加剧的背景下,粤港澳大湾区作为中国重要经济核心区之一正在发生快速的变化,面临巨大的生态环境压力。通过利用InVEST模型,对粤港澳大湾区2005、2010、2015、2018年碳储量进行定量评估,分析其时空演变及空间差异性。结果表明:1)大湾区在2005、2010、2015、2018年的碳储量分别为202.41×106、200.87×106、199.99×106、200.10×106 t,变化呈现先减少后增加的趋势;2)大量的林地、耕地面积被建设用地所侵占,大湾区碳储量降低了1.14%,年损失率为0.09%;3)2015—2018年大湾区固碳量转负为正,说明近年来政府推行的生态保护政策初见成效。在低碳湾区发展目标下保护耕地和林地,大力推进增绿碳汇工程将会大大提高湾区的碳储存与固碳能力。
关键词:风景园林;生态系统服务;粤港澳大湾区;碳储量;InVEST 模型;时空演变
技术路线图
| 漓江流域景观格局演变对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影响
胡金龙 郑文俊* 王影雪
摘要:景观格局演变必然影响生态系统服务供给,探讨二者关系,对于实现区域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基于1986、2001、2016年3期Landsat遥感影像,提取景观类型数据,分析漓江流域景观格局演变对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影响。结果表明:30年来林地一直是漓江流域的优势景观,面积增加,农田和水体减少,建设用地和裸地增加,草地先减后增;研究区生态服务价值持续增加,净增7.50亿元,林地对生态服务价值贡献率最大,是生态服务价值增加的主要来源,生态系统的调节、支持等服务性功能远大于生产和文化性功能;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存在明显的空间分异,中间河谷地带低、四周山林地区高;优势斑块面积扩大、斑块间保持良好自然连通性,景观类型的均匀性、异质性降低有利于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增加。研究揭示了景观格局与生态服务变化的关系,可为漓江流域景观可持续管理提供科学参考。
关键词:风景园林;景观格局;景观演变;生态系统服务;时空变化;漓江流域
漓江流域景观类型分布
延伸阅读:
[1] 张炜,艾亨,刘晓明.生态系统服务评估在美国城市绿色基础设施建设中的应用进展评述[J].风景园林,2017,24(2):101-108.
[2] 颜文涛,黄欣,邹锦.融合生态系统服务的城乡土地利用规划:概念框架与实施途径[J].风景园林,2017,24(1):45-51.
作品
| 古韵名景、百汇群芳——通州区西海子公园改造提升
马超 苑朋淼
西海子公园改扩建区域北起通惠河南至贡院小学,西起新华北路东至大运河,南北长度1 km,东西长度 1.2 km,整体围绕西海湖与葫芦湖,总占地面积约 24.72 hm2。公园地处副中心运河商务中心区的核心位置,也是通州古城的中心区域,更是大运河文化带上重要的生态景观节点。
西海湖景区鸟瞰
| 舞动中的绿洲——博州文体中心景观设计
R-land 北京源树景观规划设计事务所
场地邻接城市主干道北京路,西南高、东北低,呈规整的长方形布局,北侧为体育中心(包括游泳馆和篮球馆等),南侧为文化中心(包括剧场和图书馆等),中心入口的东侧有一处高7 m 多的岩石山。户外面积约9.7 hm2,建筑立面呈曲线造型,与现今流行的场馆建筑类似,十分注重外立面的装饰。
游泳馆前广场种植的有形化
研究
| 国标《城市绿地规划标准》实施背景下绿地系统规划编制内容及方法解读
金云峰 李涛* 周聪惠 项淑萍
摘要:为满足当前城乡融合发展的需要,规范城市绿地规划,国标《城市绿地规划标准》即时实施。基于规划用地视角,在对《城市绿地规划标准》(GB/T 51346—2019)创新点的解读基础上,通过典型案例深入解析市域绿地系统的三大主导功能及子系统(生态保育子系统、风景游憩子系统和安全防护子系统)的规划内容和编制方法,以及城区绿地系统规划的三大主导功能及子系统(游憩型绿地子系统、防护型绿地子系统和景观型绿地子系统)的规划内容和编制方法,最后基于休闲游憩的迫切需求提出公园体系规划的分类、分级配置思路。
关键词:风景园林;绿地系统规划;《城市绿地规划标准》;规划编制;规划方法
上海市生态保育绿地子系统规划
延伸阅读:
[1] 金云峰,李涛,王淳淳,等.城乡统筹视角下基于分形量化模型的游憩绿地系统布局优化[J].风景园林,2018,25(12):81-86.
[2] 范炜,金云峰,陈希萌.公园—广场景观:理论意义、历史渊源与在紧凑型城区中的类型分析[J].风景园林,2016,23(4):88-95.
| 西北半干旱地区老旧小区海绵化改造研究——以西宁试点区湟水花园为例
沈敏 王沛永 贾海花 阳烨
摘要:老旧小区海绵化改造是在国家海绵城市试点建设过程中源头治理的重点和难点。以西宁市试点区湟水花园为例,探讨在西北地区半干旱气候条件下老旧小区海绵化改造的方法和技术,实现径流控制、削峰延时、环境提升等综合目标。利用地表组织径流雨水,采用低影响开发设施调蓄雨水,并局部结合管渠排水的方式,增加了小区雨水调蓄、传输、排水能力。在3年一遇2 h降雨条件下,小区2处雨水管网排出口流量值分别降低了44.07%、50.38%,峰值时间分别延迟了5、3 min,起到了一定的削峰延迟效果;在50年一遇的降雨条件下,小区无内涝积水现象。同时,通过构建SWMM模型,以2018年全年连续降雨进行模拟,得出小区年径流总量控制率达82.5%,实现了设计目标要求;充分说明了湟水花园采用的改造方法成功有效,能够为今后西北半干旱地区老旧小区的海绵化改造提供借鉴和经验。
关键词:风景园林;西北半干旱地区;老旧小区;海绵化改造;监测
湟水花园现状竖向及管网图
| 公众参与老旧社区微更新的实现途径探索——以上海杨浦创智片区政立路 580 弄社区为例
廖菁菁 刘悦来 冯潇*
摘要:以人为本的和谐社会使设计的民主化应运而生,公众参与社区微更新作为一种创新治理方式,借由公民的充分参与来处理空间与社会的议题。以四叶草堂在上海市杨浦创智片区政立路580弄社区的实践为案例,通过实地调研、文献研究、深度访谈等研究方法,从政策制度、平台构建、自组织培育角度来分析公众参与社区微更新的实现途径,并论述参与进程各阶段的主体内容、参与方式与获得成效。进而总结老旧社区微更新的公众参与模式,厘清如何通过公众参与实现老旧小区的绿色自治,并促进整个创智片区的睦邻建设。为推动中国公众参与社区治理提供参考。
关键词:风景园林;公众参与;社区参与;社区花园;社区微更新
580 弄鸟瞰图
延伸阅读:
[1] 刘悦来,尹科娈,魏闽,等.高密度中心城区社区花园实践探索:以上海创智农园和百草园为例[J].风景园林,2017,24(9):16-22.
[2] 陈航,张晋石.日本景观社区营造的概况与启示[J].风景园林,2016,23(10):120-127.
[3] 谢晓英.北京杨梅竹斜街环境更新及夹道公共空间营造项目[J].风景园林,2018,25(4):66-69.
| 生活服务街道景观特征对步行活动影响及优化——以天津市中心城区街道为例
郭茹 王洪成*
摘要:以人的步行活动作为生活服务街道景观设计的关注点,营造更加人性化的街道景观,有助于提升城市更新背景下的街道公共空间居民日常生活体验。以天津市中心城区生活服务街道为研究对象,运用半结构式访谈法、实地勘测法、快照法对街道景观特征与步行活动进行实地调研,并对调研数据进行相关性分析和散点拟合分析,明确街道景观空间和要素特征对不同步行活动类型的影响趋势。结果表明,包括人行道长度、人行道宽度、近线率、街头交往场所密度、店面密度、空间功能混合强度、座椅总长、铺装质量指数在内的生活服务街道景观特征指标对不同步行活动类型的影响趋势明显不同。从街道景观空间和要素2个方面提出有利于步行活动体验的生活服务街道景观优化建议,对城市更新背景下的街道景观优化具有重要的现实价值和意义。
关键词:风景园林;生活服务街道;步行活动;景观优化;街道景观
不同街段样地步行活动类型占比
延伸阅读:
[1] 王志强,胡一可,王垒.空间—行为关联视角下的社区街道空间微更新研究:以天津市西北角回民社区为例[J].风景园林,2018,25(10):98-103.
[2] 余洋,唐晓婷,刘俊环,等.基于手机健身数据的城市街道健康服务功能研究[J].风景园林,2018,25(8):18-23.
[3] 叶宇,张灵珠,颜文涛,等.街道绿化品质的人本视角测度框架:基于百度街景数据和机器学习的大规模分析[J].风景园林,2018,25(8):24-29.
[4] 方家,刘珺,王德,等.对6个国外城市街道规划设计导则的解析:“如何规划步行友好的城市街道开放空间?”[J].风景园林,2018,25(11):33-39.
| 游人密度及道路宽度对城市绿地游览体验的影响
赵警卫 唐婷
摘要:为了深入理解游人密度及道路宽度对城市绿地游览体验的影响,首先通过计算机技术创建30张包含2种道路宽度、5种游人密度、3种城市绿地类型的情景模拟图,再通过网络问卷的形式调查人们对这些场景的游览意愿。所得主要结论包括:1)在本研究中,无论何种城市绿地都需要一个适度的游人密度:当所见视域内人数为2人时,人工绿地拥有最佳的游览体验,而自然绿地的最佳游人人数为4人,高于人工绿地;2)道路拓宽对于人们的游览意愿的影响较小;3)总体来说,影响游览体验最主要因素是游人密度,当游客人数超出或低出最适度的游人密度后,游人的游览体验也随之降低。本研究为优化城市绿地游览体验的设计管理提供参考。
关键词:风景园林;游览体验;情景模拟;拥挤感;游人密度;道路宽度
游人密度对游人体验的影响
| 台风灾害下城市受损树木的空间分布特征——以广州为例
肖毅强 古亚宁 林瀚坤 黄颂谊*
摘要:台风作为一种极端的气候灾害,常年袭击中国东南沿海城市,给园林树木造成严重破坏,并引发一系列次生灾害。以台风灾害下广州2016—2018年受损树木数据为基础,利用地理信息系统(GIS)技术与城市气候地图(LCZ),对受损树木分布进行基于城市空间特征的分类统计,进而结合树木的受损情况,进行树种、受损原因等问题的分析与讨论。研究结果表明:1)羊蹄甲属、榕树和绿黄葛树等为台风灾害下的易倒伏、易断枝树种;2)受损树木主要分布于建筑密度为30%~50%、容积率在1~4的地区,其LCZ类型多为密集的中层建筑区(LCZ 2);3)台风灾害下受损树木分布主要集中于4种城市空间,即低层多层高密度区、密集-开敞区、高层建筑峡口区、高架桥周边城市空间。希望为台风灾害下的园林树木养护与检测和景观设计提供参考,从而减弱次生灾害对城市的影响。
关键词:风景园林;台风灾害;园林树木;城市空间;地理信息系统;城市气候地图
2016—2018 年台风灾害下广州受损树木分布
延伸阅读:
[1] 梁颢严,李晓晖,肖荣波.城市通风廊道规划与控制方法研究:以《广州市白云新城北部延伸区控制性详细规划》为例[J].风景园林,2014,21(5):92-96.
| 风景园林与公共健康的历史渊源:基于应对传染病的视角
钟乐 钟鹏 贺利平 邱文
摘要: 风景园林在改善人居环境、提升公共健康方面一直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但现有研究和实践集中于应对慢性非传染性疾病,较缺乏对于传染性疾病的关注。系统梳理风景园林应对传染病的历史渊源,简述主要依托的医学理论依据——瘴气理论。总结在该理论指导下世界多国风景园林在应对传染病方面的作为,其中英国表现出从城市公园建设发展到田园城市运动的特征,美国的特点是从纽约中央公园演进到城市美化运动。此外,瘴气理论还对法国、日本、韩国、澳大利亚、德国等多国的风景园林营造和城市建设产生了显著影响。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现代风景园林应对传染性疾病的4点启示。
关键词:风景园林;公共健康;传染病;瘴气理论;医学
劳登提出的伦敦环城绿带构想
| 走向公众——伦敦皇家苑囿开放历程研究
张亦弛
摘要:伦敦皇家苑囿是世界上最早开放的园林,也是英国园林的重要组成部分。旨在通过探讨皇家苑囿的开放历程,深入理解园林的公共属性及“苑囿”(park)这一景观形式。借由历时性的分析,指出苑囿在传入英格兰初期,本是开放的场所,但在14世纪开始演变为王室的私人狩猎场。随后,这些苑囿一直被王室半开放给指定的特权群体,或财富阶层,以换取利益,直至19世纪下半叶才迫于民众压力实现完全开放。因此,皇家苑囿经历了一个从开放到封闭,到半开放,再到完全开放的过程;而其开放与否则与苑囿功能有着紧密联系,并以满足王室利益的最大化为最终目的。
关键词:风景园林;历时性研究;公共;公园;英国园林史;方形广场
贵族在苑囿内追猎野兔
| 寻名责实,由意及境——洛阳湖园与金泽兼六园“六胜”内涵探析
刘家睿 李雄*
摘要: “六胜”论是传统园林营造的重要理论之一,探析其意境的内涵能够为风景园林的理论与实践提供有益的补充。基于文献研究及实地考察,对洛阳湖园与金泽兼六园“六胜”内涵进行探析。通过梳理两园的造园背景与历史沿革,以选址地貌、谋篇布局、风貌意趣3个方面作为切入点,分别对“六胜”理论中的“水泉与眺望”“宏大与幽邃”“人力与苍古”3组意境进行分析:湖园选址于平原,规模宏大,“水泉”资源丰富,通过堆山筑台,增加景观的层次,以求“眺望”与“幽邃”之意;兼六园选址于台地之上,发轫于幽邃之处,“眺望”之景易得,在引水上山同时将视野向外拓展,以求“水泉”与“宏大”之姿。同时两园均历经多人多代营造,建筑点缀于园林之间,舒朗古朴,体现出苍古之中见人力的意境。通过探析“六胜”意境与空间的本质关系,以期为新时代风景园林实践以及唐宋园林史的研究拓展新的思路。
关键词:风景园林;湖园;兼六园;“六胜”;《洛阳名园记》;金泽;意境
北宋洛阳周边山水环境
| 五台山理想景观模式研究
李凤仪
摘要: 传统理想景观模式表现了古人对仙境神域的独特认知,为研究佛教名山五台山所表现的理想景观模式及其形成的景观意境,通过历史资料收集、实地调研及地形空间建模的研究方法,从中国传统理想景观模式、佛教理想景观模式2个方面探讨五台山所呈现出的理想景观模式及其特征。研究发现五台山山岳格局映射了传统文化和佛教文化中的圣山模式、堪舆理想空间模式、“清凉胜境”模式、“五方布局”模式。其中,“五方布局”山岳空间和文殊信仰空间成为五台山独特的佛教理想景观特征,并影响到海内外,实现了五台山景观模式的异地重建。五台山理想景观模式的传播转译是中国古代风景文化输出的代表,为中国名山风景名胜理想景观模式的研究和当代风景遗产的保护和文化输出提供一定参考。
关键词:风景园林;理想景观模式;名山风景名胜;五台山;山岳格局;五方布局;风景文化
灵鹫峰寺院群鸟瞰
本期引文格式
2020/10
[1] 郑曦.深圳特区风景园林40年纪念[J].风景园林,2020,27(10):6-7.
[2] 孟兆祯.大鹏风舞中国传统园林:纪念深圳特区成立40周年[J]. 风景园林,2020,27(10):10-12.
[3] 何昉.践行城市自然保护和韧性构建创新发展之路[J].风景园林,2020,27(10):13-18.
[4] 叶枫,李辉,徐艳.粤港澳一体化背景下深圳城市自然空间规划的生态学思考[J].风景园林,2020,27(10):19-22.
[5] 梁仕然.与时俱进,守正创新:“仙湖”及“红云圃”对深圳园林建设的意义[J].风景园林,2020,27(10):23-26.
[6] 殷学文,于光宇.公园里的中心城区:福田公园城市建设路径研究[J].风景园林,2020,27(10):27-31.
[7] 李宝章,颜佳.基于现代景观理念的公共空间设计探析[J].风景园林,2020,27(10):32-36.
[8] 申佳可,王云才.景观生态网络规划:由空间结构优先转向生态系统服务提升的生态空间体系构建[J].风景园林,2020,27(10):37-42.
[9] 杜文武,卿腊梅,吴宇航,余婕.公园城市理念下森林生态系统服务功能提升[J].风景园林,2020,27(10):43-50.
[10] 戴菲,毕世波,孙培源.PM2.5 消减效应导向下的城市绿色基础设施网络优化:以湖北省武汉市江汉区为例[J].风景园林,2020,27(10):51-56.
[11] 吴隽宇,张一蕾,江伟康.粤港澳大湾区生态系统碳储量时空演变[J].风景园林,2020,27(10):57-63.
[12] 胡金龙,郑文俊,王影雪.漓江流域景观格局演变对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影响[J].风景园林,2020,27(10):64-70.
[13] 马超,苑朋淼.古韵名景、百汇群芳:通州区西海子公园改造提升[J].风景园林,2020,27(10):71-74.
[14] R-land 北京源树景观规划设计事务所.舞动中的绿洲:博州文体中心景观设计[J].风景园林,2020,27(10):75-79.
[15] 金云峰,李涛,周聪惠,项淑萍.国标《城市绿地规划标准》实施背景下绿地系统规划编制内容及方法解读[J].风景园林,2020,27(10):80-84.
[16] 沈敏,王沛永,贾海花,阳烨.西北半干旱地区老旧小区海绵化改造研究:以西宁试点区湟水花园为例[J].风景园林,2020,27(10):85-91.
[17] 廖菁菁,刘悦来,冯潇.公众参与老旧社区微更新的实现途径探索:以上海杨浦创智片区政立路 580 弄社区为例[J].风景园林,2020,27(10):92-98.
[18] 郭茹,王洪成.生活服务街道景观特征对步行活动影响及优化:以天津市中心城区街道为例[J].风景园林,2020,27(10):99-105.
[19] 赵警卫,唐婷.游人密度及道路宽度对城市绿地游览体验的影响[J].风景园林,2020,27(10):106-111.
[20] 肖毅强,古亚宁,林瀚坤,黄颂谊.台风灾害下城市受损树木的空间分布特征:以广州为例[J].风景园林,2020,27(10):112-117.
[21] 钟乐,钟鹏,贺利平,邱文.风景园林与公共健康的历史渊源:基于应对传染病的视角[J].风景园林,2020,27(10):118-123.
[22] 张亦弛.走向公众:伦敦皇家苑囿开放历程研究[J].风景园林,2020,27(10):124-128.
[23] 刘家睿,李雄.寻名责实,由意及境:洛阳湖园与金泽兼六园“六胜”内涵探析[J].风景园林,2020,27(10):129-134.
[24] 李凤仪.五台山理想景观模式研究[J].风景园林,2020,27(10):135-140.
延伸阅读
[1] 李辉,何昉.城市生态保护区理念与实践[J].风景园林,2015,22(6):33-38.
[2] 千茜,王涛,肖洁舒,等.深圳进入“湾”时代:深圳湾公园景观设计解析[J].风景园林,2011,18(4):32- 37.
[3] 何昉,锁秀,梁仕然.那一年春暖花开:孟兆祯院士深圳实践与经验谈[J].风景园林,2014,21(3):18-21.
[4] 吕东,王云才,彭震伟.基于适宜性评价的快速城市化地区生态网络格局规划:以吉林长白朝鲜族自治县为例[J].风景园林,2013,20(2):54-59.
[5] 安超,沈清基.基于空间利用生态绩效的绿色基础设施网络构建方法 [J].风景园林,2013,20(2):22-31.
[6] 张云路,马嘉,李雄.面向新时代国土空间规划的城乡绿地系统规划与管控路径探索[J].风景园林,2020,27(1):25-29.
[7] 王敏,侯晓晖,汪洁琼.基于传统生态智慧的江南水网空间韧性机制及实践启示[J].风景园林,2018,25(6):52-57.
[8] 陈明,胡义,戴菲.城市绿地空间形态对 PM2.5 的消减影响:以武汉市为例[J].风景园林,2019,26(12):74-78.
[9] 杜春兰.降减 PM2.5 的绿色基础设施途径的思索[J].风景园林,2013,20(2):147.
[10] 余新晓.城市森林让城市更加清洁、健康的“肺”[J].风景园林,2013,20(2):150-151.
[11] 张炜,艾亨,刘晓明.生态系统服务评估在美国城市绿色基础设施建设中的应用进展评述[J].风景园林,2017,24(2):101-108.
[12] 颜文涛,黄欣,邹锦.融合生态系统服务的城乡土地利用规划:概念框架与实施途径[J].风景园林,2017,24(1):45-51.
[13] 金云峰,李涛,王淳淳,等.城乡统筹视角下基于分形量化模型的游憩绿地系统布局优化[J].风景园林,2018,25(12):81-86.
[14] 范炜,金云峰,陈希萌.公园—广场景观:理论意义、历史渊源与在紧凑型城区中的类型分析[J].风景园林, 2016,23(4):88-95.
[15] 金云峰,陶楠.国土空间规划体系下风景园林规划研究[J].风景园林,2020,27(1):19-24.
[16] 刘悦来,尹科娈,魏闽,等.高密度中心城区社区花园实践探索:以上海创智农园和百草园为例[J].风景园林,2017,24(9):16-22.
[17] 陈航,张晋石.日本景观社区营造的概况与启示[J].风景园林,2016,23(10):120-127.
[18] 谢晓英.北京杨梅竹斜街环境更新及夹道公共空间营造项目[J].风景园林,2018,25(4):66-69.
[19] 王志强,胡一可,王垒.空间—行为关联视角下的社区街道空间微更新研究:以天津市西北角回民社区为例[J].风景园林,2018,25(10):98-103.
[20] 余洋,唐晓婷,刘俊环,等.基于手机健身数据的城市街道健康服务功能研究[J].风景园林,2018,25(8):18-23.
[21] 叶宇,张灵珠,颜文涛,等.街道绿化品质的人本视角测度框架:基于百度街景数据和机器学习的大规模分析[J].风景园林,2018,25(8):24-29.
[22] 方家,刘珺,王德,等.对6个国外城市街道规划设计导则的解析:“如何规划步行友好的城市街道开放空间?”[J].风景园林,2018,25(11):33-39.
[23] 梁颢严,李晓晖,肖荣波.城市通风廊道规划与控制方法研究:以《广州市白云新城北部延伸区控制性详细规划》为例[J].风景园林,2014,21(5):92-96.
完整深度阅读请参看《风景园林》2020年10期
扫描下方二维码或点击阅读原文进入店铺购买
微信编辑 刘芝若
微信校对 刘昱霏
审核 曹娟
声明
本文版权归本文作者所有
未经允许禁止转载
如需转载请与后台联系
欢迎转发